湘潭:“移”“退”“改”三管齐下保护饮用水源

2018-01-22 08:49:01 [来源:湘潭在线] [作者:曾明辉 谭文强] [编辑:金灵]
字体:【

长城乡二级渠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程让这里大变样。 (记者 陈旭东 摄)
长城乡二级渠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程让这里大变样。(记者 陈旭东 摄)

湘潭在线1月22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曾明辉 通讯员 谭文强)将三水厂取水口上移至三大桥上游240米处,并于2017年6月底正式投入使用;拆除位于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杨梅洲船厂,清退了水府庙水库湘乡水域4.3万口网箱;全面整治爱劳渠、长城乡二级渠等,实现了18条黑臭水体的治理。2016年启动的湘潭饮用水源地保护行动,目前有了明显成效。“移”“退”“改”三管齐下,湘潭市城区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6大问题全部得到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移”:取水口改迁 规范水源地建设

按照饮用水保护区整治要求,一级保护区内不得有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建设无关的项目。市一水厂、三水厂的取水口,由于城市建设的扩张,原有位置已经不符合要求。

为此,湘潭市决定将三水厂取水口上移,将水源地保护区的范围划分进行调整。2017年6月底,上移至三大桥上游240米处的新取水口正式投入使用。2017年11月,老取水口正式关闭。

一水厂取水口也进行了迁改。“一水厂原取水口迁移到了更靠近江心处,同时,在杨梅洲尾部建设了长218米的顺坝,将河西沿岸排放的污水全部挡在顺坝里侧,使其与取水口隔离。”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了取水口改迁,市环保局还对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整改标志设置、隔离防护、河道保洁、船舶停靠、岸边种植等各类不规范问题25个。

为保护水源,湘潭市还在处于三水厂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的一大桥两端设置了应急事故池和沉淀池,并在桥体上设置了导流管。桥面雨水或紧急事故有害物质,通过导流管直接进入沉淀池和应急事故池,确保了桥面雨水不直接排入湘江。

“退”:船厂退出 网箱关停

冬日的杨梅洲,清冷萧瑟。穿过火热的杨梅洲大桥施工场地,先前杨梅洲船厂的位置上,大型船只早已不见,只有一片空旷的土地,一直探向湘江边。

杨梅洲船厂因位于一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米范围内,属于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按照要求必须拆除。

船厂自2013年停产后,之前曾建造的两艘海船,未完工就被业主遗弃。因海船无法继续建造,不具备下水条件,一直停靠在岸上。

2017年8月,雨湖区政府与船厂签订了征拆协议,拆除了全部厂房。两艘未完工的海船,在2017年底完工并顺利下水,到达指定位置停靠,确保一级饮用水源地的绝对安全。

在湘乡的水府庙水库,曾经网箱遍布,造成水环境污染。2017年,随着水府庙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推进,湘乡全面清退了水府庙水库湘乡水域4.3万口网箱。如今,水府库区的水质更加清澈。

“改”:黑臭水体改造 实现雨污分流

“以前这里就是臭水沟,到了夏天就把人熏得不行,经过改造后完全变了样。”1月17日,雨湖区长城乡二级渠拦污闸前,居民陈满新指着眼前干净的渠道,感慨地说。

长城乡二级撇洪渠入江口位于一水厂一级保护区内,主要排放雨湖区长城乡区域的地表径流和沿线生活废水。2017年,经过市住建和水务局部门联合整治,从长城乡二级渠直接排放的污水进入了河西污水处理厂。

如今,经过整治的长城乡二级渠两岸建好了护坡,淤泥被清理出来并采取脱水等措施进行了处理,坡上和水中种满了植物。

2017年,湘潭市全面治理长城乡二级撇洪渠、爱劳渠、南阳渠等18条黑臭水体,解决了一大批“老大难”的历史遗留问题。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黑臭水体整治主要分两期进行,一期为清淤和截污工程施工,二期为雨污分流、水生态治理和景观工程打造。

如今,长城乡二级渠、爱劳渠、南洋渠等入江闸门被封堵,沿线雨污分流工程全面铺开。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