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杨弘远:我国被子植物生殖生物学开拓者之一

2018-01-22 10:51:34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曾晓晨]字体:【  

杨弘远,原籍湖南长沙,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9月26日生于湖北武汉,专长植物有性生殖的实验研究,武汉大学教授。1982年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84年任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杨弘远院士一生低调简朴,鲜少有人知道,他的父母杨端六和袁昌英,都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毕生求索,奠基被子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

杨弘远院士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为我国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科研与教学,取得丰硕的成果。

新华社在报道中说,“杨弘远是我国被子植物生殖生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推动我国实验胚胎学迈向实验生殖生物学的先驱。20世纪90年代,他率先在我国倡导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植物发育生物学重大课题,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植物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第一个发育生物学全国重点学科。”

湖北日报写道,“50多年来,杨弘远院士执着探索着植物世界里的生命奥秘,继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后,2004年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这相当于最高奖。”

杨弘远院士曾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著有《植物有性生殖实验研究四十年》和《水稻生殖生物学》,主编《被子植物受精生物学》,翻译《双受精——有花植物的胚和胚乳发育》和《高等植物的离体单倍体》等,撰有《植物生殖的细胞生物学: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由未传粉子房与胚珠离体诱导单倍体植株》、《高等植物实验生殖生物学与生殖细胞工程:现在与未来》、《植物生殖寻幽探秘》等多部权威专著,为我国生物学教育和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淡泊名利,唯愿做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杨弘远院士一生淡泊名利、学风严谨,胸怀坦荡、潜心科研。他始终坚守科学信仰,保持清醒与宁静,将自己定位于一名普通的科学家。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学术生命更有限,能在科学的大山上添一粒土,就很知足了。”

湖北日报在报道中写道,“年届古稀的杨弘远仍致力于科学研究……虽成就斐然,始终将自己定位于一名普通科学家。他颇为厌恶社会上大搞名人效应、热衷‘公关’、刻意作秀等华而不实的风气,多次抨击学风浮躁与学术腐败。”

长江商报报道说,2001年,当杨院士主持的重点项目结题后,他就坚决不再申请新的科研项目,而让年轻教师挑大梁。他所在的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有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珞珈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或新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

楚天都市报报道说,“5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杨弘远和夫人周嫦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全身心投入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研究,并且从不模仿别人。”“一次在国外做完学术报告后,一外国专家特意称赞他和夫人,‘You are not sheep’(不做跟在带头羊后的羊群)。杨弘远曾多次强调‘自己能力有限,一心不能两用’。上世纪80年代,他两度放弃赴美深造的机会,原因是与他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不一致。同期,学校让他出任生物系主任,亦被婉拒。”

楚天都市报报道说,杨弘远院士正如他倾其一生研究的植物,用宁静的方式看着这个世界,保持着自己的姿势精耕细作,50年只培养30名研究生。

杨弘远院士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执教50多年来,他孜孜以求,诲人不倦,提携后辈,甘为人梯。杨院士曾说:“培养学生不能像放羊。”几十年间,他“精耕细作”,只培养了18位博士和12位硕士,很多学生现已成为知名的学者。

武汉晚报报道说,杨弘远院士非常注重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他常常告诫学生:“要防止急功近利的思想,要从自己的专业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多年来,许多素昧平生的青年写信给他,或是登门拜访,他都会抽出时间逐一回复或接待。

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和长江商报分别讲述了杨院士与学生的故事。

成就与袁隆平比肩的水稻专家朱英国院士,就是他的学生。

朱英国院士是1959年进的武大,“杨老师从来都是以身作则。”朱英国清楚地记得,1961年的夏天,烈日炎炎,在他们做杂交稻研究的试验田里,杨老师每天都会准时出现。

于丹教授是该院生物系博士后流动站第一个进站的博士。1992年,于丹从东北来到武汉大学,开展以“长江中下游湖泊水生植被”为课题的博士后研究。他在武大所写的论文、科研项目,杨老师从来都一一把关,悉心指导。但是论文发表时,杨老师从不允许把自己的名字挂在前面。

低调为人,一生不愿麻烦别人

杨弘远院士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他公私分明,严于律己,从不特殊化。他的师德风范和高风亮节,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今年4月,杨院士因喉咙不适就医,被确诊为晚期食道鳞状上皮癌。生病期间,不论在家休养,还是在医院治疗,他的门前总贴着一张字条——“谢绝探望”。

武汉晚报和长江商报写道,杨弘远院士的家中装修简单,摆设简单,客厅墙上的两幅梅花挂画显得醒目,屋里没几件像样的电器。杨院士的卧室只有十几个平方,连着一个向阳的小阳台。卧室里摆着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小书桌,桌上堆满了《植物进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大部头的专业书籍。

武汉晚报在《一名科学家的遗嘱》中描写道,“没有乐队,没有庞大的车队,没有政府官员,杨弘远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仪式由武大党委书记李健教授主持,武大校长顾海良教授则介绍了杨弘远院士生平。两位校领导,就是参加追悼会最高的领导。一切显得庄重而简朴。杨院士逝世后,武汉大学遵循他的遗嘱,一反常规,没有向国家有关部委及相关部门报送消息,甚至在18日当天,也没有发布讣告。人们从媒体及网上得到消息后,还是纷纷向学校及杨院士家人表示哀悼和慰问。中科院、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表示,派人来参加杨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都被家人及学校婉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