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徐徐有米,(https://xueqiu.com/5943184518/291605651)
特斯拉是2003年成立,从2010年上市时的50亿美元市值,到2024.05.21的6000亿美元,涨了100多倍,最高时2022年初,市值是1.3万亿美元,涨幅200多倍,实属价值投资的经典案例,上面的曲线就记录着千里马的成长过程。
2010年的50亿市值,到2019年的500亿市值,基本上十年十倍的涨幅,这段涨幅的核心逻辑,是特斯拉把电动车的路走通了,是从0到1的过程;
2019年底上涨的核心逻辑,就是马斯克把电动汽车做成了,也就是常说的是1到100的过程;随着2020年的model 3、以及2021年的model Y成了全球的大爆款,公司2021的营收大幅提升,并获得真金白银的利润收入;
其汽车的收入和销量,在2019年到2023年依次为:210亿(35万)、270亿(50万)、470亿(2021年95万)、710亿(130万)、820亿(180万);明显看到2021年开始起飞,销量翻倍到100万辆,23年到了180万;
股价也从2019年底开始飞涨,从500亿左右市值,到22年初的1.3万亿市值,两年涨了20多倍;
但从2022年开始,股价下落,22年的下跌,应该是估值太高,兴奋过头了的回调,在22年10月,跌到4000亿市值;不过市场看到其23年初的销售依然不错,又重新上涨到23年7月份的8000多亿市值;
而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到如今的下跌,则更多的是发现,其增长很快就到了平台期,后续的收入和利润增长不会那么快了,市场才反映到,8000亿对应100多亿的利润,估值还是太高了。
目前的纯电动汽车确实是到了一个平台区,可能大家直观感觉中国的纯电汽车在突飞猛进,认为国外也是一样,其实国外的消费者,特别是美国和欧洲,更偏好混动汽车,因为一是国外的新能源车一般会比同档次油车或混动贵一些,二是汽油相对其收入并不贵;
所以,油车更方便、更便宜;虽然电动车良好的操控性、智能优势,会让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人群选择,但这部分还是相对比例较少,发达国家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并没有我们中国这么高;所以对于国外大部分的惰性人群,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反映在特斯拉上,就是其销量增速变慢,需求端减缓,在供给端,国际大车企虽然转型慢,但体量足够大,资金也丰裕,另外在中国,要面对比亚迪、小米等价格的冲击,特斯拉未来的汽车销售增速估计在20-30%之间;
马斯克也清楚目前的困境,他的战略其实也很清晰:
1、利用23年突破的FSD自动驾驶,吸引更多的订阅费用,和授权其它车企;
2、上马低成本的Redwood车型,继续拉销量;
3、利用逐渐成熟的FSD智驾,发展网约车Robotaxi;
4、利用和FSD相通的深度学习技术,发展人形机器人Optimus。
我试着分析下以上几点,并做个预判:
1、现有的汽车型号的销售会保持20%左右的增幅;
2、FSD付费订阅、授权部分:在高速上的表现,大家差别并不是很大;而在城区的辅助驾驶上面,特斯拉目前确实是遥遥领先,但也只是达到老司机97%的水平;只要不到类似于99.9%这种几个九的级别,普通人还是不敢放心用的,至于其能否通过堆算力来突破到99.99....%,这点我目前还持怀疑态度,我相信科技,不过我更愿意相信科技是需要时间慢慢来实现的;每台车的年费,大概在1200美元,就算是有500万台车使用,也只是60亿美元的收入(不过这个净利率很高),所以在三年的范围内,这部分订阅不会给特斯拉带来太大的收入增幅;
至于能否授权给其它厂家,从而达到手机操作系统安卓或者IOS的地位,还真的比较难,我们国家应该是不希望看到这种状态;另外哪怕特斯拉真的做到99.999%的水平,我相信其他家车企也能做到99.99%的水平、或者99.9%的水平;哪怕做不到,那些国际大车企,也只有在现金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才会委曲求全,接受现实,这应该需要5年左右的博弈才能定局。
3、低成本的model 2之类的车型,这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中国队了,以比亚迪为首的车企,肯定不会让特斯拉在这个我们最擅长的领域取得足够的利润;硬件确实只有很少几家能赚钱,华为一直不想在具体造车硬件上陷入太深,也是这个原因。
4、那么网约车Robotaxi呢,我坦诚,这个确实是一个好的行业和方向,马斯克确实有眼光;在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人工超级贵,Uber也很贵,有个机器车跑,会很有竞争优势;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法规的限制,没有达到L5级别之前,没有哪个领导敢放开了批准,再来个司机工会之类的,肯定不会那么顺畅;五年内,Robotaxi应该也就是几千台车的量别,但五年后,我觉得这个市场会是星辰大海。
5、人形机器人Optimus方向,这个我认可马斯克说的,这是能带领特斯拉重返万亿市值的重要途径;因为深度学习近年的突破,确实在机器人领域也看到了突破的曙光,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到来也让家用机器人行业充满了希望,一个10万元的家庭机器人,对中产家庭可能是属于标配;不过这个市场,肯定不只特斯拉一家做,特斯拉在这个方面的领先,也没有10年前,特斯拉在新能源车那样的领先地位;
上面说的,每一条路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充满了竞争和挑战,不过哪个行业不是如此呢?企业一直要变,现在也进入了特斯拉的平台潜伏期。
企业的竞争,本质是看主导人,能否带领企业穿过层层迷雾、踏过深沟险峰,攀上另一座高山,所以看企业,不用看太细的过程,看人就抓住了本质。
总而言之,我觉得特斯拉如果继续在马斯克的主导下,十年后(2035年),汽车销量达到800万、Robotaxi网约车队达到业内第一、Optimus机器人做到业内前三,特斯拉市值达到4万亿以上的概率是80%;当然,随着Optimus机器人做成了,市梦率也会到来,特斯拉冲上另一个癫狂也是一种可能。
不过在两三年内,特斯拉确实没有大的收入增长来源,还不能跃上第二平台,突破可能会在第五年(2029年)左右到来,其股价在这之前,也会上下波动,在这匹上蹿下跳的千里马上,你能抓紧坐稳吗?
(一)公司业务:
1、特斯拉业务主要分两大块:汽车、发电和存储;汽车占据95%收入,从其财报显示,两部分业务的毛利率均在20%左右;
在2023年销售总收入967亿中,汽车分部为907亿(占比94%),发电和储能为60亿(占比6%);
具体在907亿的汽车分部收入中,785亿为卖车收入(包括FSD订阅费用),18亿为销售碳排放积分收入(2021和22年依次为15亿、18亿),汽车租赁为21亿,汽车服务(维修、保险、二手车、超充等)及其它为83亿。
2、特斯拉的各车型上市和起量时间点:
大型轿车S系列是最先出的,2012年上市,主要在美国加州工厂生产;
大型SUV车型X系列是2015年上市的,主要在美国加州工厂生产;
小型轿车3系列是2017年上市,2018年上量,2020年初在中国工厂放量投产,现在在上海、柏林、美国加州、德州工厂四厂生产;
小型SUV车型Y系列是2020年初上市,2020年12月在中国工厂量产;
皮卡(Cybertruck ):是2020年初发布,2024年初才开始交付,计划24年交付10万,25年到25万以上,主要在美国德州工厂生产;
重卡(Semi):是2017年底发布,2023年初开始交付,23年只交付了6、70台,规划是25年末实现大规模量产,目标北美市场每年5万;
3、特斯拉的汽车工厂,主要有美国(3个)、中国(1个)、德国(1个)、墨西哥(1个在建);
其中美国加州工厂;S+X产能为10万辆,3+Y产能为55万;
美国德州工厂:Y产能为25万、皮卡(Cybertruck )为15万;
美国内华达州工厂:卡车Semi还没有量产;
中国上海工厂:3+Y为100万;
德国柏林工厂:3+Y产能为40万;
墨西哥工厂,在建;
4、特斯拉汽车销量:
从2013到2023年依次是:2万、3万、5万、8万、10万、25万、35万、50万、95万、130万、180万;
从2017年到2023年,3+Y的销量依次为:0.3万、15万、30万、45万、90万、125万、175万;
2023年的180多万中,大概是SX系列7万+ 3系列55万+Y系列120万;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S+X系列在18年到达最高峰10万后,以后基本每年在5万辆左右,最近几年,在总销量中90%均为3+Y,其中Y更是占据65+%的比例,3系为30%;
5、特斯拉汽车销售分地区来看:
2023年的180多万辆中,其中有60万(45万的Y+15的3)为中国销售;
另外接近70万(占美国电动车总销量的50%,整体市场份额为4+%)是美国销售,而在22年的130万总销量中,有50+万为美国销售,增幅由22年的80%降低到23年的25%;
剩下50万为欧洲(37万(25万Y+10万3))及其它地区(13万),欧洲比较大的市场有德国6万、法国6万、英国5万、荷兰2万、挪威2.5万、瑞典2万、丹麦2万、意大利1.5万、西班牙1.3万、葡萄牙1万;
基本上是,美国、中国、欧洲及其它各占三分之一;
6、车企全球竞争格局及空间:
2023年全球车企销量前十:日本丰田1000万、德国大众900万(纯电80万)、韩国现代700万、欧洲Stellantis斯特兰蒂斯650万、雷诺日产三菱联盟630万、美国通用500-万、美国福特400万、日本本田400万、 比亚迪销售300万辆(160万纯电+140万混动)、日本铃木300万;
7、中国车企销量情况:
2023年中国车企排名(含出口):比亚迪300万、长安汽车250万、奇瑞200万、一汽大众180万、吉利170万、上汽大众120万、上汽通用五菱140万、一汽丰田80万、广汽本田60万、广汽埃安50万、理想40万、一汽红旗40万、长城新能源25万、蔚来15万、北京汽车15万、零跑15万、小鹏15万、上海大众新能源13万、哪吒13万、问界10万、智己4万、极狐3万。
8、发电和储能
储能:Powerwall 和 Megapack 是锂离子电池储能产品。
Powerwall 是家庭储存能源。
Megapack 是面向商业、工业、公用事业和能源发电客户的储能解决方案,多个产品可以组合在一起,形成千兆瓦时(GWh)或更大容量的大型装置,也就是将采购来的电池集成为大型储能电池组。Megapack原本使用三元电池,2021年和2022年曾出现起火事故,特斯拉加州工厂后来开始从宁德时代( 300750.SZ )采购磷酸铁锂电池。
5月23日,特斯拉中国称,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开工,工厂预计2025年一季度投产,年产能为1万台商用储能系统Megapack,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GWh)。特斯拉Megapack单台储能规模为3.9兆瓦时(MWh)。
发电:特斯拉向客户和渠道合作伙伴销售太阳能系统,并通过购电协议("PPA")使用这些系统。
目前特斯拉储能产品已经应用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运营站点超过1500个,2023年全年装机了14.7GWh(千兆瓦时)的储能产品和223兆瓦的太阳能系统。
9、特斯拉将从自动驾驶技术中学到的人工智能知识,应用到机器人领域,即正在开发的仿人机器人Optimus,马斯克对其充满了期望,认为它能带领特斯拉走向十万亿市值;马斯克说2025年底,Optimus将走出工厂,对外销售,估计最先会在工商业,销售价格在3万美元。
10、2022 年 11 月,特斯拉开放了充电桩,将其作为北美充电标准(NACS)。在此之后,许多大型汽车公司宣布采用 NACS,公司还向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 International)申请,希望将NACS 作为行业标准进行管理,现命名为J3400。
11、特斯拉的智能驾驶:
2014年,特斯拉就推出了辅助智能驾驶系统Autopilot;
2020年10月又在此基础上推出FSD(Full-Self Driving),至今迭代更新11个版本,3月31日,特斯拉向美国用户推送智能驾驶系统FSD新版本(V12)的更新版(V12.3.3),首次去除了“Beta”测试版字样,改为FSD(Supervised),意为“有监督”。
在2024年4月,大幅下调FSD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售价,月度订阅价格打五折,买断价格降低三分之一;
FSD V12新版本使用了“端到端”架构,体验有了质的飞跃,更像有经验的人类司机,不会过于死板教条,“端到端”指的是从感知端输入信息,系统直接输出决策,用一个神经网络大模型取代之前人为制定的规则和模块,这个模型使用大量记录人类高质量驾驶行为的视频数据训练而来。
其V12版本的突破,底层根本是得益于23年大语言模型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其海量优质数据(全球汽车保有量达几百万辆,FSD累计行驶里程已超10亿英里)、以及算力优势让其率先破局;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特斯拉拥有3.5万颗英伟达H100芯片,马斯克称,这一规模仅次于Meta、排名全球第二,到2024年底,特斯拉拥有的H100芯片数量会达到8.5万颗。“端到端”架构是算力“吞金兽”,行业内甚至形容当前的技术路线走向是“暴力美学”,只依赖规模定律(Scaling Laws),也就是算力。
曾经自动驾驶的两条路线:特斯拉的边走边试、谷歌Waymo的一步到位;目前随着深度学习的突破,特斯拉走在了前面,Waymo还是没有大规模落地;Waymo认为,驾驶员容易依赖这项并不完善的功能,并会注意力分散,从而更易引发事故,Waymo的目标是一步到位实现自动驾驶。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从2021年启动的一项对特斯拉的调查(对其截止23年8月的956起撞车事故),在2024年4月发布报告,也认为特斯拉现在并不完美的系统,让驾驶员更容易分心,从而忽略一些显而易见的危险,最终导致事故;
不过特斯拉在24年5月自己的的报告中称,启用了辅助驾驶功能的特斯拉汽车平均行驶564万英里才会发生一起事故,而美国汽车整体平均水平是行驶67万英里就会发生一次事故,不过特斯拉也在23年12月启动最大规模召回,确保驾驶员在使用系统时集中注意力,并取消了默认的所谓单踏板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自动驾驶技术业务模式接近手机操作系统,未来市场上不会有太多家。当前全球主要手机操作系统分别是苹果iOS、谷歌安卓和华为鸿蒙;目前特斯拉FSD暂时遥遥领先,未来如何,尚不可知。
2024年4月28日,马斯克称,2024年特斯拉计划向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算力投资100亿美元;
马斯克在24年4月访华,希望推动FSD在华落地;
12、马斯克的Robotaxi:
在数据和算力加持下,FSD在飞速进化,马斯克极有可能是看到了FSD到达拐点的潜力,并在4月日公布,Robotaxi发布的时间表—2024年8月8日;
其实在2021年底至2023年2月,马斯克和特斯拉高层围绕下一代产品的问题,有过长时间的犹豫和争论,马斯克执着于Robotaxi;
特斯拉其他高层人士选择了迂回战术,将Robotaxi和下一代入门级车型并行设计,并在2023年2月共同展示给马斯克,并争取到他同意同步生产这两款车型,两款产品的区别在于:一款有方向盘、刹车及加速踏板,另一款没有。
马斯克在2024年4月5日公开的计划显示—他重新把Robotaxi放在了更高优先级,同一天,特斯拉动力总成和能源业务高级副总裁Drew Baglino宣布离职,他是特斯拉元老级人物,为特斯拉效力长达18年,Drew Baglino是劝阻马斯克不要“孤注一掷”的高管之一。
4月23日,特斯拉称,仍将推出入门级车型(Redwood),改为在现有产线上改进,而不是新建工厂和产线,新产品还会比原计划更早推出,在这一利好消息支撑下,特斯拉股价反弹,上涨12%。最新消息是,2025年中期推出Redwood,最先在德州工厂生产,然后再墨西哥、再上海工厂。
外界解读认为,马斯克选择了向资本市场妥协。他可能不得不接受现状,在成为甚至超越苹果之前,特斯拉的主要收入仍然要依靠生产销售汽车。
(二)公司战略:
现在观察下来,马斯克的战略从近到远分为几个:一是FSD的付费订阅、以及其它厂商授权;二是低成本车(Redwood);三是网约车Robotaxi;;四是人机器人Optimus
(三)高管及股权:
1、截止24年Q1,其最大股东为马斯克持股13%、先锋领航7%、贝莱德6%、道富4%、其它接近70%;其股票在20年8月进行过一拆五、在22年8月进行过一拆三。
2、朱晓彤从特斯拉中国起步,因表现出色,于2023年4月正式出任高级副总裁,负责全球生产制造和交付服务,其之前重要任务是建设特斯拉墨西哥工厂,按照此前计划,特斯拉将在这座工厂生产下一代平台车型,但现在特斯拉决定将下一代平台改在美国得州现有产线生产。最新的消息是朱晓彤已经回到中国,重新负责特斯拉中国业务,并在2024年5月,主持了斯拉上海储能工厂的开工(预计25年一季度投产);
朱晓彤已经成为特斯拉实际上的二号人物,并被视为马斯克的接班人。
3、 2024年4月马斯克实施一系列调整措施,包括在全球裁员超过10%,该次是特斯拉自2017年裁员2%以来的第5次大裁员,另外三次的裁员比例为9%、7%和3%,该次裁员为最高比例。
在此番动荡中,多名高管先后离职,最近1年的裁员中,6位高管离职,包括四大高管之一的巴格利诺(动力总成和电气工程高级副总裁)、公共政策和业务发展副总裁罗汉·帕特尔(Rohan Patel); 不久前,马斯克(Elon Musk)将超级充电部门的高级总监丽贝卡‧蒂努奇(Rebecca Tinucci)和新产品部门主管丹尼尔‧何(Daniel Ho)解雇; Tinucci在特斯拉六年,负责特斯拉超级充电网络的建设,包括推动其他公司采特斯拉制定的北美充电标准(NACS)。
Daniel Ho在特斯拉工作了十年,曾担任车辆项目和新产品计划总监以及 Model S、3 和 Y 车型的项目经理。
朱晓彤是目前特斯拉唯一一名高级副总裁。
4、马斯克的股份薪酬之争:
2018年,基于2012年的激励计划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成绩,董事会用了6个月时间,雄心勃勃的设计了2018年CEO激励计划。根据计划,马斯克将以23元多的行权价,获得3亿左右的股票,其成本价将为60亿,而这部分股票现在价值500亿左右;在获得这部分股票后,马斯克加上自己的10%多的股份,合计将有20%多的股份;特斯拉在2023年初证实,马斯克已经收到了2018年薪酬方案授予他的最后一批剩余期权。
不过在2018年,当时有位持有9股TSLA普通股的股东——Richard Tornetta——起诉Elon Musk和特斯拉的多位董事,认为薪酬方案不公平。 在24年1月30日,关系到马斯克财富的560亿美元天价薪酬计划(因股价下滑已经缩水到470亿美元)被美国特拉华州法官裁定无效(73%赞同票),因为该公司董事会“未能证明该薪酬计划是公平的”。
马斯克当时很恼火,他在X上发布推文回应称:“永远不要在特拉华州注册你的公司。”
现在,特斯拉公司正督促股东,重新批准马斯克的薪酬计划(投票将在2024年6月13日的股东大会上表决),特斯拉董事长罗宾·德霍姆(Robyn Denholm)亲自站出来发视频称,批准马斯克的薪酬计划对于特斯拉的未来极其重要。“他的成功得到了所有股东的认可。”德霍姆在谈到马斯克时表示。
年初马斯克也表示:如果自己得不到25%的特斯拉投票权(目前,马斯克持有13%的特斯拉投票权),那么他就不乐意在特斯拉开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最近马斯克还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认为没有他,特斯拉可能做不出人形机器人Optimus。
(四)财务:
1、公司的总收入:
从2013到2023年依次为(括号中为汽车销量):20亿、30亿、40亿、70亿、120亿、210亿(18年25万);
从2019到2023年依次为(括号中为汽车销量):250亿(35万)、320亿(50万)、540亿(95万)、810亿(130万)、970亿(180万);
其中汽车分部从2019年到2023年依次为:210亿(35万)、270亿(50万)、470亿(95万)、710亿(130万)、820亿(180万);
2023年的970亿收入中,还有60亿的发电储能业务,80亿的服务和其它收入;
2、归母净利润,
从2010到2015年依次为:-2亿、-3亿、-4亿、-0.8亿、-3亿、-9亿
从2016到2020年依次为:-7亿、-20亿、-10亿、-9亿、7亿、
从2021到2023年依次为:55亿、125亿、150亿;
3、销管和研发费用:
销管费用从2018年到2023年依次为:30亿、25亿、30亿、45亿、40亿;
研发费用从2018年到2023年依次为:15亿、13亿、15亿、25亿、30亿;
从利润角度看,其毛利润在20%左右,然后固定需要支出的是销管40亿+研发30亿,就是70亿左右的固定支出;
未来净利润主要影响点在于:汽车的毛利率是否稳定(品牌溢价+成本控制)、其它收入(绿能配额收入、机器人、车机软件订阅、太阳能业务);
4、资产负债表:
截止2024年Q1,其总资产为1100亿,总负债为450亿,股东权益为650亿,负债率为40%;在资产中,有270亿的现金、存货150亿、应收款40亿、固定资产450亿、商誉6亿;负债中,有息负债为50亿(20亿短债+30亿长债),应付款160亿;
5、现金流量表:
经营现金流从2018年到2023年依次为:20亿、25亿、60亿、115亿、150亿、130亿;自由现金流从2018年到2023年依次为:-2亿、10亿、30亿、35亿、75亿、40亿;
资本开支,2022年为70亿,2023年为90亿,2024年预计在100亿以上;
融资情况:2010年IPO融资2.7亿、11年融资2.3亿、12年1.7亿、13年4.2亿、15年7.5亿、16年17亿、17年4亿、19年8.5亿、20年123亿;合计170亿;其从员工行权获得的融资额,近10年加起来也接近40亿;
分红情况,上市以来没有进行过分红和回购。
6、关于特斯拉23年财报中有将近60亿递延税资产(deferred tax assets)转为利润的情况解释:
递延税是公司往年获得的税收优惠减免等,可以用来抵扣公司所得税,有时候当年利润少,要交的所得税可能不够抵扣,那这部分可以抵扣的税收就可以顺延以后使用;在当年的财报上,就在资产表中将这部分作为资产存储起来,然后到了利润够多的年份,需要交很多所得税的时候,就把这部分递延税资产拿来抵扣;不过一般为了审慎起见,资产表中会将其作为估值备抵减掉,在认为可以释放的时候,再拿出来;
举例:公司在22年有60亿递延税资产,在22年财报中,审慎原则,认为60亿未来都实现不了,就做60亿的估值抵备,那么22年的资产负债表的非流动资产中,现实的就是0亿的净递延税资产(但附注中会有60亿的估值抵备),在23年,公司有利润要交所得税,所得税金额大于递延税了,公司决定拿出来20亿做抵扣,那么23年的资产负债表中,估值抵备就剩下40亿了,而净递延税资产变为20亿了,总资产增加了,同时当年的利润表中,相当于增加了20亿的净利润;股东权益也相应增加了20亿;
(五)特斯拉现在遇到的问题及市场观点:
特斯拉遇到的主要问题:汽车竞争加剧,收入增长乏力;
其在2024年一季度交付量大幅下滑,23Q1为42万辆,24Q1为38万;在低成本汽车上,特斯拉遇到了比亚迪这样的强劲对手;
而特斯拉在降低成本上也遇到了困难,为了在入门级车型上再降一半成本,需要开发整套新技术,包括解构式(unboxed)生产线组装工艺、更大吨位的一体式压铸等;每一项工艺都要付出巨大努力,并且不一定能够得到回报;比如特斯拉自研自产4680电池,希望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电池能量密度,但这款电池的产能爬坡并不顺利。
马斯克计划通过FSD收费以及对外授权和Robotaxi实现增长目标,但资本市场并不认可;摩根士丹利称,自动驾驶技术受到法律、监管、道德伦理等一系列无法预估的因素影响,它的市场普及度变化可能是一条非常极端的曲线,距离拐点还有较远距离。该机构预计,2026年特斯拉运营的Robotaxi车队规模为1000辆,到2030年可以达到15.75万辆,2035年增至170万辆。
摩根士丹利认为,特斯拉已经通过Model 3和Model Y跨越了“iPhone时刻”,但还没有到达“AppStore时刻”,“AppStore时刻”意味着高利润、高市盈率倍数和高经常性收入。
$特斯拉(TSLA)$ $比亚迪(SZ002594)$$小米集团-W(01810)$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